首页  - 新闻中心

中医补气、养血、养阴、养阳十六法

阅读次数:14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0-23 09:26:49

  中医理论认为,气血阴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基础。气血阴阳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,因此补气养血、养阴养阳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法则。本文系统归纳中医补气养血养阴养阳十六法,为大家提供参考。

  一、补气常用方法

     1. 健脾益气法:适用于脾胃气虚证,表现为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等。代表方剂为四君子汤,常用药物有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等。

     2. 补肺益气法:适用于肺气虚证,表现为气短乏力、自汗等。代表方剂为补肺汤,常用药物有黄芪、人参、五味子等。

     3. 补肾益气法:适用于肾气虚证,表现为腰膝酸软、夜尿频多等。代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,常用药物有熟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等。

     4. 益气固表法:适用于卫气虚证,表现为易感冒、自汗等。代表方剂为玉屏风散,常用药物有黄芪、白术、防风等。

  中医补气十六法

  中药补气:黄芪,人参,党参,太子参,黄精,西洋参,白术等。

  成药补气:补中益气丸,十全大补膏,归脾丸,参苓白术丸等。

  艾灸补气:足三里,神阙,关元,脾俞,气海,百会,肺俞等。

  针灸补气:足三里,百会,三阴交,气海,关元,脾俞,肺俞等。

  注射补气: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。胎盘注射液注射三阴交等。

  输液补气:黄芪注射液,参麦注射液,丹参注射液等。

  药茶补气:人参灵芝茶,黄芪枸杞茶,洋参麦冬茶等。

  药膳补气:黄芪心肺汤,人参炖母鸡,党参炖排骨等。

  药酒补气:黄芪,人参,灵芝,麦冬,枸杞子等泡酒饮。

  饮食补气:海参,鸡蛋,红枣,牛羊胎盘,芡实,山药,莲子等。

  运动补气:气功,太极,导引,武术,健身操,适当活动等。

  生活补气:生活作息规律,劳逸结合,心态平衡等。

  按摩补气:按摩足三里,关元,揉腹,捏脊等。

  治病补气:有病早治根治,切勿拖延,防止久病耗气。

  病后补气:大病术后产后均应及时调理虚损,防止气虚。

  技巧补气:呼吸吐纳,意守丹田,三分饥寒,百事有节等。

  二、养血常用方法

     1. 补血养心法:适用于心血虚证,表现为心悸失眠、面色苍白等。代表方剂为归脾汤,常用药物有当归、龙眼肉、酸枣仁等。

     2. 补血养肝法:适用于肝血虚证,表现为头晕目眩、月经量少等。代表方剂为四物汤,常用药物有当归、川芎、白芍等。

     3. 补血健脾法:适用于脾虚血少证,表现为面色萎黄、食欲不振等。代表方剂为归脾汤,常用药物有人参、黄芪、当归等。

     4. 养血润燥法:适用于血虚燥证,表现为皮肤干燥、便秘等。代表方剂为润肠丸,常用药物有当归、火麻仁、桃仁等。

  中医养血十六法

  草药养血:当归、何首乌、阿胶、熟地黄、枸杞子、黄芪等。

  成药养血:十全大补膏、归脾丸、复方阿胶浆、当归补血膏等。

  饮食养血:桂圆、老母鸡、红枣、鸡蛋黄、猪肝、瘦肉、鱼类等。

  生活养血:生活规律、劳逸结合、营养均衡、铁锅炒菜、禁浓茶。

  节省养血:避免久视伤血、久思耗血、久劳损血、外伤出血等。

  治病养血:防治出血、肾衰、再障、月经过多、崩漏等疾病。

  西药养血:维生素C、维生素B12、富马酸铁等。

  输液养血:代血浆,全血,参麦针等输液。

  术后养血:大病、大小手术后、产后、人流后均应养气血。

  药酒养血:黄芪、当归、人参、何首乌、枸杞子等泡酒饮。

  药茶养血:当归桂圆茶、枸杞黑芝麻茶、酸枣仁茶等。

  药膳养血:黄芪当归炖老母鸡、当归羊肉汤等。

  针灸养血:足三里、三阴交、脾俞、血海、膈俞等。

  艾灸养血:足三里、三阴交、神阙、中脘、血海等。

  埋线养血:足三里、肾俞、脾俞、肝俞等埋线。

  注射养血:胎盘、当归、黄芪、B12针注射足三里、三阴交等。

  三、养阴常用方法

     1. 滋阴降火法:适用于阴虚火旺证,表现为潮热盗汗、咽干口燥等。代表方剂为知柏地黄丸,常用药物有知母、黄柏、熟地黄等。

     2. 滋肾养阴法:适用于肾阴虚证,表现为腰膝酸软、耳鸣等。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,常用药物有熟地黄、山茱萸、山药等。

     3. 养胃生津法:适用于胃阴虚证,表现为口干舌燥、饥不欲食等。代表方剂为益胃汤,常用药物有沙参、麦冬、玉竹等。

     4. 养阴润肺法:适用于肺阴虚证,表现为干咳少痰、声音嘶哑等。代表方剂为百合固金汤,常用药物有百合、麦冬、生地黄等。

  中医养阴十六法

  草药养阴:麦冬,沙参,石斛,玉竹,天冬,山茱萸等。

  成药养阴:六味地黄丸、麦味地黄丸、养阴清肺丸等。

  针灸养阴:太溪、照海、三阴交、肾俞等。

  艾灸养阴:三阴交、肾俞、肝俞等。

  饮食养阴:秋梨,蜂蜜,蔬菜瓜果,百合,银耳等。

  生活养阴:叩齿咽津,揉搓涌泉,取暖开空调多饮。

  止损养阴:少嗑瓜子,少风吹日晒,戒烟,节制房事等。

  增湿养阴:湿毛巾湿衣服晾在室内,室内放水盆,增湿器等。

  药酒养阴:麦冬、百合、石斛、熟地黄、山茱萸等泡酒饮。

  药茶养阴:百合、麦冬、天冬、沙参、玉竹等泡茶饮。

  药膳养阴:银耳百合汤、枸杞炖甲鱼、黑芝麻油等。

  治病养阴:糖尿病、甲亢、反复上火、更年期综合征等多养阴。

  地域养阴:西北干燥容易伤阴,东南潮湿可减少水分蒸发护阴。

  秋冬养阴:秋冬气候干燥,水分蒸发过多,应当养阴护阴藏精。

  补液养阴:急性病脱水口干尿少,输液可迅速改善。

  急下存阴:中医治疗温病用通便退热来护阴,防止真阴亏损。

  四、养阳常用方法

     1. 温补肾阳法:适用于肾阳虚证,表现为畏寒肢冷、阳痿早泄等。代表方剂为右归丸,常用药物有肉桂、附子、熟地黄等。

     2. 温补脾阳法:适用于脾阳虚证,表现为脘腹冷痛、腹泻等。代表方剂为理中丸,常用药物有人参、干姜、白术等。

     3. 温通心阳法:适用于心阳虚证,表现为胸闷气短、心悸等。代表方剂为桂枝甘草汤,常用药物有桂枝、甘草、人参等。

     4. 温阳利水法:适用于阳虚水停证,表现为水肿、小便不利等。代表方剂为真武汤,常用药物有附子、茯苓、白术等。

  中医养阳十六法

  草药补阳:人参、附子、肉桂、巴戟、苁蓉、鹿茸、桂枝等。

  成药补阳:金匮肾气丸、附子理中丸、艾附暖宫丸等。

  针灸补阳:气海、关元、足三里、百会、命门等。

  艾灸补阳:神阙、关元、气海、大椎、命门、涌泉等。

  饮食补阳:牛羊狗肉、葱姜、桂圆、麻雀蛋、鹿肉、韭菜等。

  运动补阳:气功太极、劳动锻炼、田径武术等运动生阳。

  洗浴补阳:制川草乌、补骨脂、桂枝、附子、干姜等洗浴。

  治病护阳:防治痛经、慢支、甲减、风湿、慢性腹泻等寒病。

  防寒护阳:少贪生冷、个人防护、取暖防寒,减少阳气体亏损。

  火炕补阳:坚持睡火炕,对虚寒体质、老年人有很好护阳作用。

  药酒补阳:人参、肉苁蓉、巴戟天、鹿茸等浸酒服可补阳。

  药膳补阳:人参当归黄芪炖老母鸡、当归附子羊肉汤等。

  药茶补阳:人参茶、姜红茶、枸杞茶、苁蓉茶等。

  贴穴补阳:慢支肺俞三伏贴,前列腺炎白胡椒神阙贴,艾磁灸等。

  拔罐补阳:大椎、神阙、命门、肺俞等拔罐除寒护阳。

  春夏护阳:春夏阳在体表,内脏阳气不足,须防寒护阳。

     这十六种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,通过调理气血阴阳,恢复机体平衡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临床运用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,灵活选用,方能取得最佳疗效。

     临床应用时需注意:首先应准确辨证,明确气血阴阳虚损的具体情况;其次要注重药物配伍,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加减;最后要把握用药时机和疗程,避免过补或补之不当。此外,补益的同时要兼顾脾胃功能,确保药物吸收利用。

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@2021 CHINA CO-OP GROUP All Right Reserved
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甲1号

邮编:100052

电话:010-59338888

辽ICP备2025062783号-2

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
辽ICP备2025062783号-2